刊頭影片


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

2014 3 20不想要「先上車後補票」的服貿協議 得從公務體系改起(林佳穎112)

不想要「先上車後補票」的服貿協議 得從公務體系改起
《兩岸服務貿易協議》(以下簡稱服貿協議)已經在今年621日正式簽署。服務業可以說是台灣引以為傲的強項,台灣的服務業相較中國大陸,也擁有創新、經驗、反應快速、親切熱忱等諸多有形、無形優勢。但,在如此有利台灣的情勢下,服貿協議這個看似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利的協議簽署後,為什麼會引發民間諸多團體的抗議及撻伐呢? 服貿協議的簽署被反對者攻擊為政府黑箱作業,事實上真是如此嗎?答案可能是一半一半。國家間談判工作的透明度拿捏見仁見智,並無客觀標準,過於透明恐底牌為談判對手知曉而喪失談判籌碼,過於保密亦引發外界過多揣測,尤以事涉敏感的兩岸談判為最。然而,此次兩岸簽署服貿協議的保密程度,可能已是前所未見。根據在上海簽署現場的台灣駐點記者表示,直到簽署當天,現場仍沒有人知道服貿協議的大概內容為何。 服貿協議僅靠18名公務員運作 若政府擔心談判內容曝光影響談判結果,那麼事前與可能受波及的業者溝通,並進行基本的量化影響評估,就是避免黑箱作業指控的不二法門。然而,我們的政府在事前是如何運作呢? 答案是只靠經濟部商業司18名基層公務員,負責與產值14.6兆的18項產業溝通,而量化的評估報告在服貿協議簽署前壓根沒做。更誇張的是,陸委會主委與經濟部次長竟然在5月下旬,大剌剌地拿著2009年的ECFA評估報告,到立法院簡報服貿協議的衝擊! 據《天下雜誌》報導,經濟部商業司約有100多位約聘僱人員,我們不禁要問,攸關台灣服務業生存的服務貿易協議,為什麼僅由18名公務員負責?此外,《天下雜誌》追蹤更發現,商業司又委託中國生產力中心與美容美髮、洗衣及染色、小客車租賃業、廢棄物清理業等四項服務業業者就「開放陸資」進行溝通。但弔詭的是,受委託的人與被徵詢意見的人,都不知道他們這一通電話,將成為經濟部在服貿協議簽署前的質化溝通「政績」。 另一方面,經濟部總算在服貿協議簽署後的715日,公布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所做的影響評估報告。但中經院WTO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在記者會上的一段話點出了問題核心,他說:「經濟部與相關部會,在『簽署前』根本沒有委託中經院做新的評估。」 我們不禁要問,我們的政府是不是已經失靈了?

服貿協議秘密簽署後招致排山倒海批評,馬總統大張旗鼓的宣布,將與其他官員分批下鄉宣傳服貿協議,我們的政府似乎不是那麼缺乏行動力。畢竟,政府為了扳回顏面,可是撒下了千萬預算,動員商業總會、金融總會等諸多與政府友好的民間團體,廣辦服貿協議宣傳講座,甚至大買媒體廣告「活絡民間經濟」。至於這些活動是否如外界所言,是自我感覺良好的關門取暖活動,則自有公斷。換言之,我們的政府不是動不了,而是需要有從上而下的鞭策壓力,政府巨獸才能拖著沈重腳步緩慢前行。 服貿鬧劇誰該負責 「先上車後補票」是我們這一代人學生時代常常掛在嘴邊的玩笑話。無奈在檢視服貿協議時赫然發現,把它用來形容簽署前、後的過程竟會如此貼切,貼切到令人欲哭無淚。國家名器墮落如兒戲,誰應該負責?電視政論節目名嘴一定會告訴你,馬英九要負責,或是他的閣員要負責。奇怪,這種論述怎麼聽起來如此熟悉?阿,因為好幾年前我們也聽同一批人這樣罵陳水扁還有他的閣員。56年過去了,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,問題一定沒那麼簡單。 沒錯,總統和他任命的閣員當然要負責,他們要負的是政治責任以及監督不周之責。然而,政府政策本來就是由總統與高級官員制定出方向後,交由各部會公務人員擬定執行細節與配套措施,總統與各部會首長不可能涉入政策推動的每個枝微末節。如同一灘死水的公務體系,應該為這次荒腔走板的服貿鬧劇負執行不力之責。 公務員體制需結構性改革 考試院長關中幾年前曾力倡得公務人員改革,在台灣確實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。台灣過去能創造傲人的經濟成就,除得力於國際大環境外,也與優秀的公務人員、技術官僚能執行並擘畫政府政策有關,畢竟在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,有意投入公職者,或多或少懷有報效國家與回饋社會的志向。但時至今日,台灣經濟條件大不如前,欲投入公職者多受福利好及「鐵飯碗」終身俸所吸引,社會責任多已不復存在。 由此次服貿協議簽署前後政府的種種脫序作為來看,如果不儘快整頓公務體系,重建獎懲與淘汰機制,則日後類似事件必將層出不窮。台灣已經歷兩次政黨輪替,但為什麼過去為人所詬病的種種現象依然反覆發生?政治人物當然必須扛起責任,但問題在於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。畢竟,政黨輪替改變的只是那少數的政務官以及金字塔頂端的高階文官,其他公務體制內的人依然紋風不動。政治人物能否拋棄選票至上的思維,推動大刀闊斧的結構性改革,將是台灣未來能否振衰起弊的關鍵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